定位是战略的起点,也是战略的终点▲。它的本质是差异化。同质化的战略其实等于没有战略,它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战术比对手更优秀上。而差异化的战略本身就是有效的战术,它以差异化的角度打入顾客大脑▼,占据一个制高点▽□,它能使小公司在与大公司实力极不对称的较量中,巧借顾客之力而以弱胜强◁。这就是定位战争与传统营销战争的区别所在,也是战略这种比战术更高级的竞争思维出现的根本目的。
格兰仕于2000年进军空调业,想“将空调也做成世界第一”,而且其空调品牌也叫格兰仕,这与顾客心中的“微波炉大王”认知明显不符,其在消费者的心智中没有基础,格兰仕空调只好平淡地生存着,难以取得大的进步。
因此□☆,从顾客的角度来看,战略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☆:心智的战略和非心智的战略★。“得人心者得天下”,建立在顾客心智基础上的战略就是打“人民战争”,得道多助,是成本最低、效率最高的企业经营方式。相反,脱离顾客心智的战略,战术上再怎么折腾,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▪,若有强劲对手就更加不妙了。
然而,没有任何一位战略大师能否认这一点:战略的绩效是由顾客决定的。且慢,有人会说战略的绩效是由执行决定的。这话听起来有理,可它的前提是:假设战略是英明的…。事实上,差劲的战略远比糟糕的执行多得多•▼,而且所有执行问题的根源往往出在战略上。因为战略能否取得成功,归根结底在于顾客对你的品牌具有何种认知。如果你的品牌没有在顾客的大脑里占据有利的位置,成为顾客在某一方面的优先选择,那你所做的一切选择和努力都会被证明是无效的,执行者会对无效的作为保持热情吗?反之,正确的战略契合顾客的认知●-,很快就会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,执行者受到鼓舞,于是■,成功带来更多的成功。
战略这个词被滥用的程度比定位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其定义林林总总,其学派五花八门,而且大师们相互辩驳◆□,令人无所适从。战略这个在军事领域清晰、明确的概念◇▼,在商业领域的应用竟然成为一种混沌、模糊的艺术。做企业,你不仅要应付竞争者的挑战,还得承担被高人糊弄的代价▼!
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:“关于企业的目的•□,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:创造顾客。”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,那么,关于企业战略▼,事实上也只有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定义:心智定位。如果说确实存在非心智的战略的话-,那它也应该是从心智的战略中派生出来的▲。比如并购战略,什么样的并购是有效的呢▽★?有助于加强你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认知的并购,也就是并购你的竞争对手▽•,才是有效的并购。而多元化的并购▲▽,大都以失败告终。
莱维特的这篇文章《市场营销与企业的目的》发表于1977年。战略大师们显然对它不屑一顾▲○,里斯和特劳特的一系列著作被忽视也是正常不过的事…。
我们来看看特劳特对战略的定义:“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◆,形成核心竞争力。对受众而言,就是鲜明地建立品牌▲。”这里的“战略”一词可以直接换成“定位”。也就是说,战略的作用与目的,就是树立或加强你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而已。你若对定位有真知灼见▲▽,也就不会在战略上犯错了。
定位是竞争性的概念。一个有价值的位置▽,如果已经被别的品牌牢牢占据,那么这个位置对你而言就是不存在的,别再在这个位置上浪费你的金钱▲,你应该另外找个空子,重新打造你的品牌。要是你的老板一意孤行呢?传统战略会说●,让我们做规划吧;战略规划做好了,传统营销会说,让我们看看怎样执行吧▪。定位论却会从一开始就说,NO•☆,此路不通!科学的基本特征是形成其领域内独特的原理和一定条件下的预见性=★。定位论无疑使营销向成为科学迈进了一大步。
当然◇,这些高人未必不是认真的,只是他们欠缺对商业的洞彻、对营销的理解,他们很少能像一个销售员那样对顾客、对竞争有着真切的感受▲…。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亨利·明茨伯格— “目前世界上战略管理领域大佬级的牛人”—在其代表作《战略历程》中▲▼,描述了10个战略学派,真够复杂的▼,不用说,你的求知努力所收获的,对战略的认识不是更清晰而是更混乱了。在定位学派中,明茨伯格介绍了孙子、克劳塞维茨和迈克尔·波特,一个字也没提到“定位之父”里斯和特劳特☆。这并不奇怪□,英国人托尼·格伦迪在《大师论战略》这本书里介绍了40位大师,甚至有他自己,却同样没有里斯和特劳特。大概在学者们看来,里斯和特劳特搞的是营销,而他们搞的是战略●,战略能从营销里面学到的东西太少了。反过来☆,在另一个英国人所写的《大师论营销》一书中,迈克尔·波特等战略大师又现身了,似乎营销要从战略那里接受指导•◇。战略真的比营销高一个层次吗?
听听营销大师莱维特是怎么说的吧:“一个无可辩驳的真理,那就是没有哪一项有效的公司战略不是营销导向的,不是最终要遵循下面这条永恒的规则☆: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留住顾客。”“按照这种思想,没有哪一项公司战略从根本上说不是一项营销战略。”